来源公众号:Lets新城记,ID:letsweekly,作者: 许晓丹

 

叶永青 遁走,在途中-抄袭的艺术

叶永青

叶永青,人称“叶帅”,据说这名号是张晓刚、周春芽、方力钧等人给叫开的,除了确实很帅这个理由外,坦率真诚、一呼百应的人格魅力恐怕才是名号真正的由来。最近叶帅经历了一些对他来说很新鲜的事,在新展《纸遁:来自劳森伯格的礼物》的布展与展出期间,每天从望京工作室骑着共享单车去坐地铁,再从国贸地铁站走到金杜艺术中心进行创作。他对这一切兴味盎然:“我已经很久没骑过单车了,我在四月为自己找到了一份不用打考勤的工作,四月是我的季节,关于四月的诗歌也很多,所以我想创作一个四月给大家。” 

叶永青 遁走,在途中-抄袭的艺术

《纸遁:来自劳森伯格的礼物》展览现场

 

劳森伯格的纸

《纸遁:来自劳森伯格的礼物》,看展名就知道这是一个与劳森伯格颇有渊源的展览。2016年,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最重要的国际大展就是《劳森伯格在中国》,展览完整回顾了劳森伯格20世纪80年代与中国文化的交流互动,包括劳森伯格对全世界最古老的造纸厂安徽泾县宣纸厂的首次访问,及其1985年在北京和拉萨两个城市举办的展览。

 

叶永青 遁走,在途中-抄袭的艺术

 

罗伯特·劳森伯格(1925-2008)

《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局部)1981-1998

© 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2016

 

时任UCCA公共项目部总监的张宇凌邀请叶永青和李新建进行了一场关于“劳森伯格在西藏”的对话,引发了两位艺术家对劳森伯格及那个年代的诸多回忆。叶永青叹道:“劳森伯格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以前更多是把绘画当做逃避现实的一种工具,但劳森伯格的展览对我很有启发,让我在1980年代画出了与污染有关的一系列作品。”这次对话也成为了展览《纸遁:来自劳森伯格的礼物》萌生的契机。 

 

叶永青 遁走,在途中-抄袭的艺术

《纸遁:来自劳森伯格的礼物》展览现场

 

展览与劳森伯格的渊源之二是其中29件作品所用的纸。1982年,劳森伯格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到一笔经费后,向安徽泾县宣纸厂定制了10万张比通常纸厚3倍的特制宣纸,其中一部分在劳森伯格当年的创作中用掉了,剩下的则流散出来,2005年被叶永青遇到并收了下来。叶永青对纸的偏爱有很多理由,包括“纸如美人”、“纸更自由”等等,其中纸的“自由”最重要也最根本。纸可以让他随身携带,随时、随处、随手、随笔地自由创作。“除了纸以外,丝绸也是我过去随身携带的创作媒材,不过至今仍在使用的还是纸。”纸是展览的另一条线索,叶永青通过遁走于纸求取艺术之法,问道于出走、回归和远行的途中。

 

叶永青 遁走,在途中-抄袭的艺术

 

《地中海·庞贝》 综合材料143cm×75cm 2017

 

出走 回归 远行

这次展览中有不少书写了大段文字加涂鸦的手稿和册页,是叶永青经年累月游走各地时存下来的,对于他来说,这些在大理、成都、北京、杭州、清迈、伦敦、罗马、慕尼黑等各个城市偷空随手涂写的小品就像一本本日记,记录了辗转的旅程,记录了沿途的风景,记录了百转千回的思绪……其中,《逃之书》、《草叶集》和《芳香的旅程》3件册页被展开放置在展厅的正中央,分别讲述了一个出走、回归和远行的故事。叶永青说:“展览的名称叫‘纸遁’,遁有很多释义,包括走路、逃跑,走路是为了出去或回来,出出进进,我想用这3件不同的册页来体现人的遁走。”

 

叶永青 遁走,在途中-抄袭的艺术
叶永青 遁走,在途中-抄袭的艺术
叶永青 遁走,在途中-抄袭的艺术
叶永青 遁走,在途中-抄袭的艺术

《逃之书》局部

 

每个人都会有想逃的时候,包括叶永青,他坦言“逃亡”是自己长期以来的一种人生态度,不断地从现实逃亡、从人群中心逃亡、从繁华喧嚣的地方逃亡,第一件《逃之书》讨论的就是人关于“逃”的心路历程。“可是人也总是回归,我不断地从故乡、现实、人群中逃离,也不断地在逃离后回归。”第二件《草叶集》呈现的是叶永青的故乡大理,从卷头的“乡关何处”到卷尾的“暂寄”,都在述说着内心对归宿的渴望。最后一件《芳香的旅程》发生在南太平洋的法属塔希提岛(Tahiti),喜欢旅行的叶永青常年都在远行,而塔希提岛于他的意义不止于此,更源于他早年的高更情结,作为高更创作的灵感之地和晚年的归宿之地,塔希提岛对叶永青有着无穷的吸引力。接下来叶永青又要远行了,他要去四川,去云南,去日本,去那些开了花的地方,不过无论多少次出走和远行,终将会迎来回归。

 

叶永青 遁走,在途中-抄袭的艺术
叶永青 遁走,在途中-抄袭的艺术
叶永青 遁走,在途中-抄袭的艺术
叶永青 遁走,在途中-抄袭的艺术

《芳香的旅程》局部

 

乡关何处

绘画之外,叶永青也喜欢用文字表达对世界的思考和理解,在展览中的那些手稿和册页上总能看到密密麻麻的大段文字,仔细读下来,文字中没有浮躁的虚妄和肤浅的张扬,只有真实的记录和思考。叶永青的故乡大理,曾经历了从萧条衰败到引入文化移民形成的热闹繁荣,近几年在保护洱海的名义下,上千家客栈被关闭,引来一片哀嚎。在一篇文章中叶永青曾这样写道:“看着小孟和小纬含泪含笑忘情歌唱,我想起鸡足、苍山上庙堂森森的青灯和古佛,过去,藏在深山的岁月中,一位叫做担当的画僧,就着寂寞和烟灰写下了‘暂寄’二字,人生就是一段生命的暂寄。是大理这方水土收留了一群人,关于这群人的生活与苦乐哀痛,野哥昨天流泪形容,如若李叔同之‘悲欣交集’,由我看来,更象死去活来的生生不息。”

 

叶永青 遁走,在途中-抄袭的艺术
叶永青 遁走,在途中-抄袭的艺术
叶永青 遁走,在途中-抄袭的艺术
叶永青 遁走,在途中-抄袭的艺术
叶永青 遁走,在途中-抄袭的艺术
叶永青 遁走,在途中-抄袭的艺术

《草叶集》局部

 

故乡的变迁牵扯着每个人心中那“乡关何处”的隐痛,文中的“野哥”就是叶永青的挚友野夫,也是小说《乡关何处》的作者。故乡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被叶永青糅进了《草叶集》,野夫在册页头尾手书下的“乡关何处”与“暂寄”,讲述着回归,却记录了离觞。 

 

 

你可以选择不做艺术家

今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期间,叶永青的文章《在香港遇见谢德庆》刷屏了艺术界的“朋友圈”。谢德庆是国际行为艺术史上必须记录的一笔,其最广为人知的是5次“一年行为表演”系列(1978年至1986年),随后谢德庆宣告做艺术,但不发表,自此淡出人们的视线,也淡出了整个国际艺术系统。叶永青在下榻的酒店遇到孤独的谢德庆,在他看来,谢德庆今天选择离开“艺术”这个系统,背向了所有人的朝向,他通过离开这个艺术系统来证明他的存在,这位宣称终身不再做艺术的终极者,其实并没有一天停止过对艺术的思考。文章的结尾,叶永青写道:“谢先生的落寂是个人的,也是时代的。时代是个局,做一个局外人,对当下的热烈保持疑惑、紧张、不适和警觉,是艺术家本来的姿态。也许,消极是这个时代最恰当的态度。”

 

叶永青 遁走,在途中-抄袭的艺术

《纸遁:来自劳森伯格的礼物》展览现场

 

谢德庆选择了不做艺术家,但并没有放弃艺术,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应该去做的——谢德庆真正被承认和尊重的其实是那份保持清醒的独立,这也是叶永青作为职业艺术家对人生、对艺术、对所处整个系统的正视和反思。叶永青与从事实验艺术的女儿叶甫娜之间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当时甫娜的艺术项目因为赞助方的问题出现了资金的缺口,于是甫娜希望父亲能介绍一些朋友让她去谈谈合作的可能,但叶永青拒绝了:“我不能做这样的事,如果你认为在做的事是自己能做的,那就要自己解决所有的问题,如果不能做下去,那可以考虑放弃,你可以选择不做艺术家的。”这番话听起来也许会让很多人觉得不近人情,认真想想却能体会到其中那份作为父亲和一位艺术家对女儿最深沉的爱与理解。后来,甫娜什么都没说地离开了,叶永青并不知道事情最后是如何解决的。成长不就是这样吗?在压力、痛苦、绝望之下仍然倔强顽强地生长,才能最终撑起自己的一片天空。 

 

 

《LET'S新城记》:L 叶永青:Y

L:在这个展览之前,外界很少有人知道您收藏纸张,对于您来说纸的魅力是什么?

Y:其实谈不上收藏,纸本身代表了一种丰富性,也代表了不同的来源,所以用收集这个词,我觉得会更有意思。早年我有很多作品是画在丽江手工羊皮纸上的,这种纸主要的用途是抄写《东巴经》,后来因为喜欢旅行,也对纸感兴趣,遇到有造纸和卖纸的地方总会去看看,东南亚尤其多,比如印尼、老挝、韩国、日本,从这些地方收集到不少高棉纸、高丽纸、日本纸等等。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制纸原料和方法,因此纸的性能也都不一样,这会让人有尝试的冲动。 

叶永青 遁走,在途中-抄袭的艺术
叶永青 遁走,在途中-抄袭的艺术

安徽泾县宣纸工坊

 

L:在旅行中,除了像这样收集纸以外,您还收集其他东西吗?

Y:以前收集过,比如喝啤酒的酒垫子,这种来自世界各地酒吧的小小物件上承载了很多信息,非常有趣,我有好几万张这样的酒垫子。不过后来我发现满屋子的东西其实都是差不多的,旅游是一种快速而短暂的停留,这种过程中收集来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反映的是一种浅薄和肤浅,所以慢慢的我就不太买东西了。

 

L:这次展览起意于去年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展览《劳森伯格在中国》,从最初想法的萌芽到具体策划的过程中有什么让您印象深刻的事?

Y:劳森伯格到中国做展览引发了很多故事,我和劳森伯格的故事只是其中的一个,这个展览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在讲这个故事,我很高兴能通过这个故事把创作的一个侧面带出来。这次的作品看起来很多,但其实相对比较轻松,因为我并没有为这个展览专门创作过一幅作品,这些都是过去日常的一个积累,其中也包括与劳森伯格交往的痕迹,它们都是历史留下的素材。 

 

叶永青 遁走,在途中-抄袭的艺术

“劳生柏作品国际巡回展”展览海报,1985

 

叶永青 遁走,在途中-抄袭的艺术

劳森伯格于1982年的中国之旅途中寄给朋友的明信片

 

L:这次展览虽然没有专门创作的作品,却给人特别亲切的感觉。

Y:对,因为这个展览确实都是一些边边角角的东西,而且创作这些作品的地方很多,大多是在大理画的,也有在清迈的随手涂写,还有在北京办公室用A4纸画的涂鸦。我很多大画都是单纯朴素的,画的时间也比较漫长,所以整个创作过程会感到乏味和郁闷,这时候我就会画两张这种小的水彩,用涂鸦来调节。这些东西天长日久地积累下来,慢慢就成了今天这种状态,这种状态的好处是比较自然,当然也比较杂乱和琐碎,絮絮叨叨的。因此他们(策展团队)想了一个展览的方式,从我的作品中提取了9种不同的色彩将这些琐碎的东西连接贯穿,如同找到一根彩色的线将散乱的珠子给串起来。 

叶永青 遁走,在途中-抄袭的艺术

《纸遁:来自劳森伯格的礼物》展览现场

 

L:旅行是将自由遁走融入您生活和艺术的方式吗?

Y:其实旅行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旅行只是把很多原来的问题带到路上去了。旅行或行走的意义在于,我们能够获得另一个观察原来生活的角度,离开原来限定的某种框架或套路,回到内心的视野。

 

L:您的作品中有很多反复出现的符号,如鸟、鸟笼、树叶、圆圈、大叉、箭头等等,请您谈谈这些符号的意义。

Y:这些都是一些公共符号,像我们语言中的那些基本词汇,是事物的本身。我感兴趣的是一个事物与另外不同事物联系起来的那种关联性,比如一只鸟和一棵枯树在一起时,意境是不一样的,关联性也不一样;鸟和天空、鸟和笼子,不同的组合会产生不同的语境。当这些符号被反反复复、絮絮叨叨一直重复的时候,就会具有一种识别性,时间长了这种识别性就变成一种“我”的话语,一种语感。 

叶永青 遁走,在途中-抄袭的艺术

《地中海·罗马》 综合材料143cm×75cm 2017

 

叶永青 遁走,在途中-抄袭的艺术

《地中海·苏维斯》 综合材料143cm×75cm 2017

 

L:今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期间,您的文章《在香港遇见谢德庆》刷屏了朋友圈,您认为是什么引起了人们对这篇文章的共鸣?

Y:我没有办法猜测别人的想法,每个人都有他感触的那一面。对我自己来说,谢德庆对艺术做出的选择与我们今天所有人的朝向都不一样,他通过离开这个艺术系统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他宣称不做艺术,每天却还在思考跟艺术的关系,思考自己要给历史留下什么样的东西,这是一种很决绝的姿态。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的热闹喧嚣里,我看到的最独特的身影就是谢德庆。 

叶永青 遁走,在途中-抄袭的艺术

叶永青与谢德庆在香港,2017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Lets新城记):叶永青 遁走,在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