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美术报,作者:王小箭

本期话题

是挪用还是剽窃?

□ 颜培大 /本期策划

【编者按】 日前,由于比利时艺术家Christian Silvain对中国艺术家叶永青长期、大规模抄袭其作品的指控,让剽窃、抄袭再一次进入大众视野。提到剽窃和抄袭,人们往往都会表示愤慨,但在艺术界,因为艺术情感、艺术语言、表现形式等艺术本体的特殊性,让剽窃、抄袭、移植、挪用、借鉴始终没有形成清晰的标准和界限,这也使得剽窃者、抄袭者有恃无恐,常用借鉴、挪用的借口对剽窃事实展开百般辩解,结果反而使得被抄袭者感到无力、无助。那么中国当代艺术经过了三十年的发展,今天是否可以给挪用和剽窃予以准确的定义了呢?挪用究竟有哪些基本的理念和规则?本期时评,特邀请相关专家对此展开讨论。


本期导读

抄袭30年:艺术史不可忽视艺术创作规律

▲黄剑武

“抄袭门”与“洋为中用”文艺方针

▲王小箭

“抄袭门”与“洋为中用”文艺方针

□ 王小箭 

热议中的“抄袭门”话题已经点了中国批评家群体的名和几位批评家同行的名,也有微友质问我为什么装聋作哑。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美术史的“初审”(王端廷语)工作群,包括我本人,肯定要承担应有的责任。这件事,不但牵扯到中国批评家的责任,还扩大到其他艺术家身上(见下列名单),最早追溯到“伤痕美术”模仿的怀斯。还可以往前追溯,比如对列宾、苏里科夫的模仿,有位批评家同行甚至追溯到徐悲鸿、林风眠那一代艺术家。

 

王小箭:“抄袭门”与“洋为中用”文艺方针-抄袭的艺术

在合著那部“85史”的时候,记得由我梳理那段时间的展览目录,统稿的时候就讨论过不同的外国艺术家和在华展览在中国美术史的不同阶段的起点作用,好像还聊到可以整理出一部以外国艺术家的影响为线索的中国现代美术史。

我还写过一篇讨论中国现当代美术的《置后的现代性的文章,这次有批评家同行提到这是整个第三世界现代艺术的共同特点,甚至连美国也不例外。

生产力现代化的滞后必然导致艺术现代性的置后,这是生产力决定论的结论,这一理论依然在西方用于阐释后现代艺术与后现代社会的关系,置后的结果是追赶,追赶就会模仿乃至抄袭,在科技领域更为突出,甚至冠冕堂皇地提出“引进消化吸收”,并早已成为西方政府和企业的眼中钉,肉中刺。

“引进消化吸收”的文艺版是“洋为中用”的文艺方针,当然比“引进消化吸收”提出得早。有批评家愤怒指出,对传统的抄袭更厉害,怎么没人说?!再早还可以追溯到“洋务运动”,而我们最熟悉的则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有批评家愤怒指出,对传统的抄袭更厉害,怎么没人说?!那我就补上这一方针的另外一半,叫做“古为今用”。“党的文艺方针”那可不是说着玩的!那是整个文艺界的“指导方针”!

我在课堂上让学生找自己身上的英文和中文,结果基本都是英文,我女儿回国,最喜欢买的就是印有错误英文的服装。看看我们周围的一切,还有不山寨的没有。

我同意,事件的背景与资本对艺术圈和艺术家的侵蚀有关,但全社会都从经济动物变成经济怪物的这三十年,艺术家有独善其身的本事吗?他们本人有,家人答应吗?没错,应当的是艺术家出自污泥而不染,是洁身自好,不应当说我不是最坏的那个,但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的人,在批评艺术家拜金的同时,应当同时也反省自己。

至于当代艺术圈的各种问题,我绝不否认,也否认不了,但应当属于整个美术界和中国社会问题的组成部分。王小箭:“抄袭门”与“洋为中用”文艺方针-抄袭的艺术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美术报):王小箭:“抄袭门”与“洋为中用”文艺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