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美术报,作者: 吴克军

本期话题

这还仅仅是抄袭吗?

□ 特约策划:徐旭

【编者按】近日,比利时瓦隆的画家、雕塑家Christian Silvain指责中国艺术家叶永青长期、大规模抄袭其作品,在艺术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对于抄袭,大家或许习以为常,然而,仔细审视被抄袭者提供的大量确凿证据,我们还能认为这只是简单的抄袭事件吗?问题可能不止于此。难道中国艺术家只能凭借抄袭走向成功之路?我们本民族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力又体现在哪里?抄袭者身为知名艺术家,同时具有大学教授、策展人、艺术评论人等多重身份,那么发生在叶永青身上的抄袭问题,事实上已经涉及到了艺术伦理的问题。围绕在叶永青身边的所谓艺术批评家对此事件是否还能保持沉默呢?同时,此事件也应促使我们认真思考屡现天价传奇的中国艺术市场,在运行中是否存在有违正常市场秩序的操作,是否存在内幕交易与恶性炒作,这些天价作品能否承载天价的价值?该反思与检讨的问题显然不止于此,故而,“新闻时评”栏目特邀相关专家就此系列问题展开讨论。

不是坏事——叶永青的意义

□ 吴克军 

著名权力榜画家叶永青教授原来也是个“打小抄儿的”。

抄袭,抄袭,又是抄袭,总是抄袭。

从学院到画院,从古人到今人,从中国到外国。

这是很有代表性的“个案”,偶然性、必然性皆在其中。在所有的个案中,相较于艾未未以来所有被脱去内裤的“叶永青们”,叶永青的悲催之处在于他抄袭了一个活人的东西并被抓了现行,绝对的小概率事件,举个不恰当的例子,类似于佛经中所讲:“犹如大海中,盲龟遇浮孔”。这个活着的洋鬼子虽然早就发现并采取了一些诸如叫停拍卖等行为,但并未能阻止叶教授的脚步,可见,能力不行啊。

我不知道叶永青教授是不是在懊悔,“唉,怎么就露底了呢?还是‘天真’(叶氏的艺术追求)了,如果不去布鲁塞尔就好了。”我不知道“叶永青们”是不是在惴惴不安地等着另一只靴子的落地。也不知道那些以前高度评价叶永青的“吕澎们”是不是在告诫自己以后要慎言(其实不该苛责,批评家们没有开天眼,关注不到西尔万这样一个万里之外的非著名画家很正常,而且,从根本上,批评家们评价的是签着叶永青名字的西尔万的作品,但小心说话是必要的。)更不知道后来的艺术家们是不是会想:“要更隐秘些。”

我曾经说过,丑闻是最真实的。事件的根根梢梢因各种传媒的披露、爆料已无需赘言,令人惊讶的是长达30年的予取予求,肆无忌惮,毫无愧怍,夜半不惊,叶教授堪称大盗。他个人的直接回应只有一句话,却表现出一种策略性的嚣张,看得出来,他只在乎克里斯蒂安﹒西尔万,也许叶永青把这看成了他与西尔万之间的“私事”,其他的利益相关者或许可能需要私下达成某种妥协,但公众没有被他的眼角夹上一夹。在一个艺术家被盲目追捧、缺失信用体系和艺术行业规范与道德的场域,市场上的愚民们不过是可以一次次被剪的羊毛或者被割的韭菜,同行也不过是曾经被取笑的笨伯,批评家更不过是可以酬庸的棋子。艺术家还没有养成对是非、廉耻、尊严、尊重、公共利益、社会责任的正确认知和正确反应。至于丑闻,滞后性是其要点,发生了才是丑闻。在西方当代艺术经济学中往往会被视为一种营销手段,因为支撑艺术家成功的一条腿就是庸俗的明星化,一般在影视圈的中国小咖们中较为擅长这个套路。

不过我们总要辨证地看问题,就像不小心掉到河里,当爬上来的时候,焉知屁股兜里不会装进了一条鱼。所以,也是好事。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对艺术家的惯性认知是清风明月,高雅脱俗。这种误读什么时候才能够得到客观的澄清尚不得而知,因为古往今来有大量的艺术家不断地现身说法,提供佐证,让越来越多的人们知道,艺术家不是必然高人一等,往往甚至龌龊、怯懦和无耻,他们自己为此提供了足够多的强有力的证明。因之,辩证法让我相信,总有一天。

第二个好事,让专业界人士更加严谨地界定一下模仿、搬用、挪用、借鉴、复制、抄袭等等学术术语的学术边际,从艺术基础教育的角度还可以让业外人士了解一点边缘知识。

第三个好事,叶永青以这样的方式获得了更大的“国际性影响”,而且,顺便使得中国更加具有“影响力”,为山寨大国的美誉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注脚。

第四,叶永青在与巫鸿的笔谈中说:“我不像王广义、余有涵,他们就是直接搬用,我总是在进行一种转换,我还走不到搬用那一步。”当然是转换,转换为花花绿绿的money,但不是挪用,是偷窃,抵赖不了,“窃书不算偷书”的论调也不能类比,但叶教授还是有意义,他充分证明了一个真理,凡走过必留痕迹。而且,现世报也是真的,且报应不爽。

有一个批评家很认真地说,叶永青抄袭事件是中国当代艺术升级的良好契机,发愿良善,但过于乐观了,忽视了现实已经病入膏肓,积重难返了。传统中国绘画是抄袭的重灾区,我曾经在终南山与中国山水画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一个观点,中国传统山水画自唐以来迄于今日无非是微调,没有革命性的变化。花鸟画基本是更能消几番风雨,无可奈何花落去了。人物画则无猴儿可耍,充斥着对自己的大量复制。当代艺术层面,中国艺术家以拿来主义的精神几十年如一日堂而皇之地偷艺,差别只在形式语言中打转转的方式与姿势而已。

抄袭已然是渗入文化骨髓的基因性恶习,众多的艺术家久于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相互之间不过是五八与四十的关系,“欣逢不用相回避,世上如今半是君”,有临摹、借鉴、挪用作为幌子,足以遮羞。难道我们指望一群钱痨名蠹能够一夜之间成为艺术的创造者吗?叶永青的同好们只会嘲笑他时运不济,这些人的成功更多应该归为忽悠和欺骗,真正的艺术家都是思想家,这些以剽窃为生的伪艺术家们更像是残次品的恶意推销者,侈谈思想无疑缘木求鱼,而灵魂,哦,忘了,他们没有。

文艺复兴时期确立的人文主义的要义之一在于个人的美德与知识养成,目标在于尊严、价值、才能,艺术不过是一种载体和路径,我们知道,失去了成就真我的目标,当然手段就成为了最大化、片面化的选择。在精致利己主义、成功主义成为拜物教信众们的唯一意识形态的当下,美德、尊严、价值、才能都是可以选择、放弃或置换的,只要价码差不多。 

不是我八卦,我对这一事件的后续演变充满好奇和期待,比如叶永青和克里斯蒂安﹒西尔万怎样见面以及如何解释、如何了局?比如曾经的买家们如何对待这失败的投资?比如四川美术学院如何处理?比如权力榜名单中是不是需要更换一个人以示严肃和没那么不堪一指?比如我们的当代艺术家是不是需要到欧洲的更加偏僻的农村寻找更加安全的“母本”?

有人说经此风波,艺术家们会惊醒,但请务必了解,自觉从来都是最不靠谱的事情。我判断,“叶永青们”一定还会混下去且一定风生水起,真的,打死小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信你继续看,下一场随时开演。吴克军 | 不是坏事——叶永青的意义-抄袭的艺术

(本栏目文章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美术报):吴克军 | 不是坏事——叶永青的意义